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一梦千年话汴梁> 第四十六章白素贞、小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六章白素贞、小青(2 / 2)

一梦千年话汴梁 老山活着 更新时间 2021-09-08

“这位娘子勿要慌,施某自当竭尽全力,这孩子虽然危险,但还不至于你想的那么严重。”

那老太婆这才回过神来,看着怀中直挺挺躺着的幼儿,顿时又方寸大乱:“大夫,我家三儿他一动也不动,好像真不行了。”

“勿慌,勿慌,”施平安抚道,“没你们想得那么糟。”

“公子,梨汁来了!”掌柜的手里端着一碗清梨汁匆匆返回。

施平看了一眼碗中,点点头又说道:“很好,加点温汤给孩子灌进去吧,孩子片刻就会苏醒。”

温梨汁灌进去没多久,果然就有了效果。那孩子渐渐复苏,脚蹬手抓开始啼哭。很快,出去买黄芩的狄青也赶回来了,后面还跟着刚才的那位姓李的老郎中,黄岑正是在他店中买的,他听狄青说他大哥施平能救这孩子,所以也跟过来看看情况。

众人赶紧帮忙把黄岑煎煮成汤,放到温热和鲜梨汁一起兑好,又给那幼儿灌下。灌下后没过多久,那孩子便渐渐安静,不再哭闹,躺在小床上呼呼大睡起来。老郎中惊讶的说不出话来,他又替这孩子把了一下脉,良久,起身抱拳说道:“小郎君,老朽佩服!这是什么方子,竟然如此灵验,这孩子现在脉象平稳,呼吸也没有那么急促了。好像没什么问题了。”

施平抱拳还礼,解释说:“不敢当!李大夫,这孩子是出的痘症。刚才只是急救,暂时缓解了一下病症,治标不治本。别看这孩子现在不哭不闹熟睡了,其实从他所出的痘症来看,后面的问题还大着呢。”又对那掌柜的说道,“待会我再开一副药,你得按照我的方法来。”

“是是是,小的一切听公子的!”掌柜的点头如啄米。施平还是不放心,又叮嘱了一句:“掌柜的,这孩子虽然苏醒,但是你们切不可不当回事,得抓紧给他服药。”

掌柜的连连答应:“公子,你放心,请速速开方吧。”

“好。”施平应了声。

来到外厅的桌案边坐下。随从早已经把开方用的笔墨纸砚准备妥当。施平提起毛笔一蹴而就:“天门冬(去芯)二两,麦门冬(去芯)半两,黄柏(蜜灸)二两,知母一两半,当归身一两。”

吹干了纸上的墨汁,施平这才将方子交给掌柜,叮嘱道:“这是方子,记得先用两大碗水,在陶罐内熬成一碗药汤,把药渣过滤去掉,再把这些药汤熬成浓厚的膏药。每次取一小勺,用温水兑开,频频服用。”

施平说一句,那掌柜的就点一次头。老郎中凑过来一看方子,见到那笔字,顿时脸色大变。他看着施平又惊又喜的说道:“怪不得阁下如此年轻,医术却如此高明。原来就是那位献上“达原饮”的施伯原公子!小神医当世华佗,功德无量,活人无数。请受老朽一拜!”

“老人家,”施平赶紧挡住,劝阻道,“使不得,使不得!李郎中快快请起,这会让小子折寿的。”施平奇怪,自己和这位李郎中素未平生,他又是怎样认出自己来的。

听施平问起,李郎中笑着解释说:“施公子,老朽替张府尊诊病时,在他家里见过一幅字。当时府尊告诉老朽,这幅字就是施小神医的墨宝,是王相公赠给他的,刚才老朽就有所怀疑,所以看见公子的字,这才认出公子!”

施平奇道:“这位张府尊是谁?我怎么没听说过。”

萧管家插话道:“公子,张府尊就是张知白张相公啊!”

“张知白,原来是他!”施平恍然大悟。

施平是熟悉张知白这个名字的,主要的原因是这个人在整个宋朝是一个特例,为什么这样说呢?后世的人都以为包拯才是清官,其实真正最清廉的就是这位张知白。元朝时编撰的《宋史》将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四人评价为四贤相。张知白即使在宰相位上,也慎用车服爵号,没有一点儿私心。常常以骄盛自满为戒,虽然显贵,他清廉节俭如出身低微的读书人。

施平清楚的记得张知白由于身体不好,去年,即天圣三年1025年,张知白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退居二线,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三年后,即天圣六年1028年,卒于任上,时年五十多岁。如今是天圣四年九月底了,这样算起来,这老爷子只有不到两年的生命了。要不要去看望他一下呢?问题是自己与张知白素未平生,忽然登门拜访,会不会有些冒昧了?

施平正拿不定主意时,沽酒铺掌柜的夫妻两人双双来到他面前,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就开始磕头。施平赶紧把两人搀扶起来,好生安抚了一番,又拒绝收他俩的诊费。至于这夫妻俩一定要请施平一行人留下来用餐,施平倒是欣然应允。毕竟大伙儿跋涉了这么久,又累又饿,既然店家要请客,也就没必要矫情了。夫妻俩非常的麻利,很快就置办了三桌酒席,桌上盘盆菜肴热气腾升、碗杯粗酒香气盈溢……施平邀请李郎中一同用饭,老人家倒也不客气,欣然入席。

施平这一行人早就饿得慌了,加上今天又亲眼见证了公子神奇的医术,一时间推杯换盏,筷举箸拈,席间十分热闹。正在这时,酒铺的门帘一挑,打门外进来一个浓眉大眼皮肤黝黑、书吏打扮的年轻汉子,正在陪施平饮酒的掌柜一见来人,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忙起身招呼:“原来是庞大郎,你怎么有空来了?来,快请坐。”

那书吏说道:“姐夫,刚听姐姐传话说三儿病了,小弟不放心,便赶过来看一看。三儿如今怎么样啊?有没有问题啊?”

提起儿子这事,掌柜的眼圈就有些发红,声音哽咽的说道:“大郎,三儿差点没了,连李老神医都束手无策。天可怜见,今天遇到施恩公,要不然孩子就保不住了……”说到这,那掌柜拖着书吏来到施平面前,介绍说,“大郎,这位就是恩公,要不是施公子仗义出手,救了三儿,恐怕你姐姐都要疯了。快来谢谢恩公!”

那书吏冲着施平稽首一礼,恭声说道:“庞修拜见恩公,多谢恩公救了我家三儿。要是三儿没了,我那苦命的姐姐恐怕也不能活。你这是救了两条命啊!”

施平连忙客气了一番,又邀请庞修入席,席间两个人推杯换盏干了几杯,庞修虽然是个文吏,但也是个练武之人。他说话直爽,为人仗义。施平和狄青跟他很对脾气,倒也聊得来。这庞修是河南县衙中一位拦纳税赋的乡吏。也许是酒力催发心性儿,遇到同样豪爽的施平和狄青,三个人很快热络得很,甚至到了称兄道弟的地步。

庞修有了几分醉意,拍着狄青肩儿,大着舌头说道:“狄老弟,不瞒你说,我以前游学时,在秦凤路军中混过几天,跟党项人还干过几仗,可惜科举屡试不弟,我一咬牙,应职这乡胥的差事,咱们这样的寒门子弟,哪怕是当个书吏,也不像一、二等富家子弟自然而混得,咱凭的是真本事,依官家公开招募而竞来……虽然每个月挣来的钱俸微薄些,但能够为乡亲做些事,我亦图心乐。”

李郎中听他这么一说,就马上接上话头,对着施平夸道:“施公子有所不知,庞书吏虽然同为乡胥,但为人实诚行端,从不拦纳过额赋税钱。说句实话,他家亦下等户底,虽日头过得不宽绰,乡亲们也以未见他恃仗公人之势,讹诈他人钱财,装自己囊袋,的确是个好书吏!不像那个项巡检,敲骨吸髓,无恶不作!”

庞书吏被李郎中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忙抱拳说道:“李大夫,太客气了!承蒙您老抬举我这个小贱吏,实不敢当。放心吧,别看项巡检现在很嚣张,但总有一天他多行不义,必自毙,庞某虽是一个小书吏,但也不惧他。公事,尽本分职差而已……”

听两人提到那个项巡检,施平心念一动,和狄青交换了一个眼色,狄青心领神会,马上就有了默契……

(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