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风流唐帝国> 第四卷 决战黄巢 第二十四章 御账议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卷 决战黄巢 第二十四章 御账议事(1 / 2)

风流唐帝国 云昊 更新时间 2021-10-09

 当黄巢军的各位“大人”正在含元殿议事的时後,李俨也正在自己设立在渭桥的御账中,接见着几位节度使。www.tsxsw.com</p>

这个时候,唐弘夫与程宗楚二人也早已经到达了渭桥。</p>

关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这两位也不敢怠慢。他们的到达,比起李俨规定的时间还早了那么一点。李俨虽然并没有因此而奖励他们,总算也没有责罚他们,算是让他们心中长出了一口气。</p>

现在在御账中,各镇的节度使中,就数他们二人最为低调,不但远远的坐在远离御账中心之处,而且还不发一言,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而已。</p>

李俨端坐大账正中,目光灼灼,扫过账中的一干节度使们。在他身后,他手下几员大将:赤卫将军方彻、近卫将军胡昊、铁卫将军赵德、白虎将军孙麟都端坐其旁,并没有与下方众节度使坐在一起。(飞龙军统领飞龙将军马雷由于飞龙军属于绝密的编制,所以一般不在公开的场合出现。)</p>

这里,各位节度使按照彼此的品轶高低,依次坐定。王重荣、王处存、拓跋思恭三人坐在最前面。唐弘夫二人由于要保持低调,所以刻意坐在了他们后面。</p>

但实际上,以唐弘夫的品轶,最少也在拓跋思恭之前。王重荣王处存二人。朔方历来为节度大镇之一,其地位当然不是其他的节镇能够比拟地。只不过。既然唐弘夫自居其后,王重荣三人推辞一番后,也就顺势坐了下来。</p>

在唐弘夫、程宗楚二人之后,就是其他的小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好几个李俨只是隐隐听说过名号。还有好几个节镇,李俨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些节镇势力弱小,要么听从朝廷号令。要么就依附于某一强大的藩镇。虽然单一的势力不大,但加起来却也不容忽视。</p>

</p>

那些小节镇的节度使姑且不论。王重荣等几大节度使的神情面貌各有不同。</p>

其中,唐弘夫、程宗楚二人由于曾经犯下过错误,所以神情比较老实,也不敢与李俨那似乎隐藏着刀锋的目光对视。</p>

然而,其它三位就不同了。</p>

拓跋思恭地神情,隐隐透着一种不逊。虽然在礼节上对李俨并没有可以指摘之处,但是可以清楚的看出来。他地礼节,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避免给李俨把柄的形式。李俨甚至可以清楚的从他内心中读出来他的不恭,或者,还有几分轻视。</p>

对这样的情况,李俨也很是无奈。</p>

对于这些归附大唐的胡人来说,这样的态度,已经很不错了。自从大唐开始衰落以来。这些胡人早就开始桀傲不逊了。在礼节上,自然也相当疏漏,有地时候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无礼。然而朝廷并没有有力的手段去节制和惩罚他们。只要他们在名义上臣服于大唐,朝臣们——即使是那些最看重礼节的朝臣们,也就选择性忽视了。</p>

这样的情况已经延续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几乎已经成为了这些胡人的一种习惯。这拓跋思恭虽然知道李俨的不凡。但那种延续自上代的对大唐、大唐皇帝的藐视,无论他怎么掩饰,都仍然难以磨灭。于是也就被李俨看了出来。</p>

李俨暗暗记下了这一情况。他知道,只怕其他胡人对朝廷地态度也是如此——甚至有可能还不如这拓跋思恭。这种情况至少现在是没办法改变了。要想真正的改变这一切,只有等到大唐的威信重新树立起来之后才行。至于现在,李俨也只能同样的“选择性忽视”了。</p>

不过,经过这么一来,李俨已经对以前只有一定了解的胡人之桀骜不驯的情况,有了更深刻地了解。而他对已后的李克用父子的态度,也已经心中有数。</p>

拓跋思恭之外。王重荣、王处存二人的态度就好多了——至少在表面上看不出来他们有一丝一毫的不恭。作为中原的汉人。他们比起那些不懂得如何掩饰自己真正心意的游牧民族胡人可是强上太多了。</p>

不过,李俨早已经从后世的历史上。得知了这两位日后的事迹,对他们二人在心中已经游乐一个初步的印象。现在需要地,就是在现实中,通过观察这二人地表现,将这一印象具体化起来。</p>

或许历史在李俨出现后将会发生改变,但是那些已经形成自己性格的人物,他们地性格却不会因为李俨的出现而发生多大的变化。</p>

而一个人如何做事、如何做人,都跟他的性格有很深的关系。拥有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下,其反应也会不同。所以,只要知道了他们的性格,就会知道他们面对某件事情将会如何反应。</p>

这样一来,即使面对眼前这个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改变的历史,仅仅根据他们的性格,也能推导出他们面对一件事情将会如何反应。</p>

眼下就是如此。</p>

李俨知道,王重荣是一个私心很重的人。新唐书中说他“多权诡”、“性悍酷,多杀戮,少纵舍”。可见此人应该属于一个心狠手辣的枭雄似的人物。</p>

在后世历史上,平定黄巢之乱后的的田令孜准备收回掌握在王重荣手中的安邑、解县两个盐池的盐利,以作为日渐衰竭的大唐财政的新来源。然而王重荣却大力反对。田令孜调重荣为泰宁节度使,王重荣拒不赴任,上表朝廷大骂令孜。田令孜于是交结宁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与之对抗。</p>

此时,王重荣也不甘示弱。求助于李克用,于是大打出手,僖宗不得不再度逃出长安,成为帝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短短十年间两度逃出长安地皇帝。此后,两方敌对的藩镇更引发了废帝立襄王李熅的风波。帝国的元气,再度被大大的消耗。</p>

王重荣为了一己的私利,不惜将整个大唐拖下水。其私心之重可见一斑。事实上,如果不是在废帝风波期间。王重荣因为对待部下太过苛刻,而被自己的部将常行儒所杀,日后乱大唐地节度使名单中,只怕还会加上王重荣一个。</p>

至于王处存,他倒是没有异心,对朝廷也还有一定的忠诚。史书上说他“处存临事通便宜,有大将风”。是一个很有才干地人物。但是他对朝廷的忠诚却也并没有多高,在朝廷力量明显不如藩镇的情况下,他明确的选择了支持众藩镇。所以在田令孜想要收回盐池之利时,他上书支持王重荣。</p>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李俨对他的做法可以理解却无法容忍。不过李俨也知道,他这样的人如果用得好,也能成为能臣。后世历史上地他之所以表现出一副明哲保身的样子,说到底。还是朝廷自己不争气,无力控制藩镇而已。只要朝廷能够拥有足以控制藩镇的强大力量,王处存此人又何尝不能成为朝廷用来对付藩镇的一柄利剑?</p>

在见到这几个节度使的时候,李俨心中心念电转,一霎那间就涌过了这许多想法。</p>

他定了定神,清了清嗓子。朗声说道:“列位臣公,朕以冲龄即位,先落于宦官田贼之手,后又有黄巢贼兵攻陷长安,不得已而奔凤翔。然我大唐气数未尽,忠臣良将尤在。故诸臣殚尽心力,全力图贼,故有今日兵围长安之盛。近日朕召集诸位来此,是想与诸位臣工商议一番攻略长安之策。诸位但畅所欲言,若有计谋上佳者。朕必采之。赏之!”</p>

说到这里,李俨的目光在账内扫视一番:“诸位。这就开始商议吧!”</p>

李俨的话说完,账内却一片沉默,没有一个人说话。</p>

李俨皱皱眉头,只好开始点名了,他指点着躲在席后的唐弘夫问道:“唐节度,你乃是沙场宿将,理应兵法娴熟,今天地商议,就从你开始吧!”</p>

唐弘夫心中暗暗叫苦。</p>

谁知道这个皇帝是不是一个真正懂得兵法的人物?如果是,那么他提出来的方略就一定要有实际操作性。但如果皇帝只是一个赵括式的人物,那么他提出来的方略,就必须符合皇帝的心思而不一定要符合兵法——只要看上去过得去就行。</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