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解码三国英雄> 第6章 、话说“吾好梦中杀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章 、话说“吾好梦中杀人”(1 / 2)

解码三国英雄 不言语 更新时间 2022-05-09

 第五节、话说“吾好梦中杀人”

吾好梦中杀人,这个故事出现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好梦中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把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作者在讲这个故事前提示,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恐”说明曹操平常十分谨慎、小心。在那种风云诡谲的年代,曹操不得不提放。我们说明枪易挡,暗箭难防,就是这个道理。在战场上交锋,明火执仗,虽然危险,但是有备而来。而身边的侍卫,谁忠谁奸?良莠难分!曹操从自身的安全着想,制造一个这么恐怖的故事,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世人对此解读为曹操阴险、歹毒、杀人成性似乎也有道理,不过全面分析曹操一生的所作所为似乎又有些冤枉。

说曹操不得已而为之,最少有两点理由。一是对以上所讲的对于近侍,谁忠谁奸是难以分辨的。知人知面难知心,要是这些近侍中有一人要谋害曹操或被人买通来刺杀曹操,那是十分方便的事。为了彻底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曹操不得不制造这种恐怖故事来警告身边的侍卫。其二,是身边的教训,提醒曹操不得不这样做。张邈早年也是位英雄人物,早年还是曹操的好友。后来,背叛了曹操,投靠袁术,不明不白地被部下整死了。张扬当年也是一位风云人物,一不小心被他的部下杨丑弄死了,杨丑后来又被张扬的部下眭固弄死了。这些血淋淋的惨剧就发生在曹操的身边。曹操这个极其敏感的奸雄,不得不制造些恐怖故事来恐吓身边的侍卫、部属,以防卫自身。

除了《三国演义》中流传下来的梦中杀人的故事,曹操还有心动杀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曹操对人说,谁要是想谋杀我,我就会出现心跳。他对身边的一个侍从说,你身上带着刀来到我身边,我就说心跳得利害,然后把你捉住。假如对你进行体罚,你不要说出是我让你这么干的。这样,我一定会厚赏你。这个侍从自然照办,预先没有感到害怕,结果被杀。这个侍从至死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但曹操身边的人都以为这曹操真神,想暗害曹操的人,由此不敢轻易下手。

这些故事都散见于其它历史文献之中,陈寿的《三国志》没有记载。陈寿不写入《三国志》,至少可以看出两点。其一是这些故事可信度不高,其二是站在史学的角度看,这些资料的价值不大。这两个故事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刻画曹操漠视生命,视生命为草芥,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不过从曹操的一生中的所作所为来看,似乎这样的结论也不十分确切,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曹操是一个对社会永远充满敬畏的人。

曹操不敢加害于刘备就是因为敬畏社会。刘备是曹操极力想置于死地的人,而却又不敢轻易对其下手。

曹操知道,刘备是一个英雄人物,是其日后竞争天下的强硬对手。曹操每时每刻都想置刘备于死地,就是不敢下手。《三国演义》第十六回这样讲述,“荀彧入见曰,‘刘备英雄也,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操不答,彧出,郭嘉入,操曰,‘荀彧劝我杀玄德,当如何?’嘉曰,‘不可。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因困穷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操大喜曰,‘君言正合吾心。’次日,即表见刘备领豫州牧。程昱谏曰,‘刘备终不为人之下,不如早图之。’操曰,‘方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此郭奉孝与吾有同见也。’遂不听昱言,以兵三千,粮万斛送与玄德,使往豫州到任。”刘备是曹操争天下的强劲对手,曹操是必须置刘备于死地而后快。但曹操为天下计,曹操不但没有加害刘备,反而给刘备补充兵员,粮饷,还给刘备加官进爵,赐封领地。

祢衡是曹操想杀而没有杀的一个读书人,这样一个读书人却被黄祖曲杀了。祢衡想着法子侮辱曹操,曹操原本想处死祢衡,但曹操从社会大局上看问题,认为祢衡徒有虚名,杀了这样一个徒有虚名的人,会坏了自己思贤若渴的好名声。留着这么一个人也不影响自己事业的成败,所以,尽管祢衡想着法儿侮辱曹操,曹操也没有杀他。而是将祢衡送到荆州,结果让黄祖杀了。

以上两个故事都表明曹操对社会充满敬畏,做任何事情注意考虑社会成本,考虑是否有益于自己的事业发展。

二、对民心充满畏惧。

曹操不想夺皇位也许只是猜测,曹操终其一生也没有取汉献帝而代之,也许有自己的顾忌。这顾忌就是天下民心。《三国演义》第二十回这样讲述:“谋士程昱对曹操说,‘今明公威名日盛,何不乘此时行王霸之事?’操曰,‘朝廷股肱甚多,吾当请天子田猎以观动静。’”按《三国演义》的这种说法,曹操是有篡位之心的,只因朝廷股肱太多而不敢。

《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却说曹操见了衣带诏,与众谋士商议,欲废却汉献帝,更择有德者立之。程昱谏曰,“明公所以能威震四方,号令天下者,以奉汉家名号故也。今诸侯未平,遽行废立之事,必起兵端矣。”操乃止。

由此两点可以推测曹操对朝廷、对天下民心充满畏惧,想行霸王之事,因朝廷股肱太多而不敢,想行废立之事却因自己是奉汉家号令而号令天下怕起兵祸,最终罢手。

三、对生命充满敬畏。

曹操虽然有梦中杀人、心动杀人的传说,将其刻画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但是,曹操还有另外的一面。就是对生命充满敬畏,并不是一个滥杀无辜的刽子手。

《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写道:“曹操与袁谭作战,袁谭逃到南陂,曹操追至南陂,时天气寒肃,河道尽冻,粮船不能行动,操令本处百姓敲冰拽船,百姓闻令而逃。操大怒,欲捕斩之。百姓闻之,乃亲往营中投首。操曰:‘若不杀汝等,则吾号令不行,若杀汝等,吾又不忍,汝等快往山中藏避,休叫我军士捕获。’在号令与生命的选择中,曹操放弃了他终生奉行的令行禁止的法制精神,选择了对生命敬畏,让法律让位于生命。要知道,在曹操看来,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治国安民,曹操都是奉行令行禁止的法制原则,不但重刑峻法,而且身体力行。割发代首的故事就表现了曹操这一原则。《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写道,“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出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百姓闻谕,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互相传递而过,并不敢践踏。操乘马正行,忽田间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突入麦中,践踏坏了一大块麦田。操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曰,‘丞相岂可拟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即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可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割发权待首,使人以发传示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凛遵军令。”这个故事表现了曹操执行军令的严肃性,严厉性。严肃性是号令一经发出,就等同法令,违者必究。严厉性是指执法的态度,不徇私枉法,不分尊卑,人人平等。但当百姓的生命与曹操的号令抵触的时候,这样一个严格执法的三军统帅,却选择了对老百姓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放弃了他一贯奉行的重刑峻法的原则,自然透视出他骨子里的那份善良人性。

四、对百姓充满同情。

以上割发代首的故事既表现了曹操严于军令的法治精神,那份军令也表现了曹操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处处注意到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了曹操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三国志.武帝纪》有这样的记载,曹操下令说,河北人民因蒙受袁氏造成的灾难,不用缴纳今年的租赋,这是一部重申制止豪强兼并的法律,深受老百姓拥护。

抑制豪强兼并当然是为了其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老百姓的同情与关心。如果说,法令是从大处着想,从长远考虑,用法制来维护老百姓的利益,而免交一年的赋税却是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好处。对老百姓的同情与关怀同样表现在他的诗作中。《蒿里行》有这样几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念之断人肠”,便流露出曹操对老百姓的同情,对老百姓痛苦的关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