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八路军节度使——第十五章:天子的心事(3)
郭威一夜没睡。
自从王殷奏请封拜王峻为平芦节度使的奏表递了上来,他的心情便一直不曾平复下来。和外界的猜想不一样的是,这位当朝天子根本就不在乎给王峻加封一个节度使。对他来讲,任命一个节度使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但是这件事情里面隐含在严谨恭敬的奏告辞章背后的那种味道让皇帝非常难受。
当年一道起事的藩镇兄弟当中,王殷和王峻的关系最好,甚至比和自己的感情还要好,这一点大周天子心中有数,王殷在这个时候上这样一道表章究竟是为了什么,郭威更是心知肚明。其实对于王殷这种做事情不管不顾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却又缺少真正的治事才干的人,郭威从心里面是很看不惯的。若不是顾忌着老兄弟们的感受,恐怕这些老弟兄骂他刻薄寡恩过河拆桥,郭威早就拿掉此人的天雄军节度使将其召回汴京养老了。
但是郭威明白,这件事情只怕不仅仅有王殷的意思在里面,节度使的表章可以不经过中书门下直奏,但若没有枢密院代为呈递,表章是绝不会直达御前的。也就是说这道表章在自己看到之前,王峻本人早便已经先看到了。
按照道理说,王峻应该亲自来呈递这道表章,然后表示逊谢之意,这是臣子应该做出的姿态。但是王峻没有这么做,他一言不发地将表章原样呈递了上来。这是什么意思?他在等着看自己怎样表态么?
昨天用过早膳之后,郭威推开了一切其他的公务,便在殿中坐等,等着王峻来和自己解说此事。一直等到午膳的时间都过了,王峻也没有出现,郭威终于确定,这位亲密战友副统帅这一次是真的要旁敲侧击试探一下自己的心意了。心境悲凉的郭威直接唤了翰林学士窦仪入宫,随随便便画了一道制文底稿便命他拿去中书门下用印。
自从世上有节度使以来,拜节度使如此儿戏的先例还从所未有,便是李文革这样一个资历声望都远远不够辖地又偏远贫瘠的边郡节度使,翰林学士起草的制文虽然称不上华美,却也合乎规制洋洋数百字,似这般一句话的圣旨充其量不过是皇帝平时吩咐一件小事(即不涉及军国大事之事)所用的“中旨”“墨敕”,根本用不着翰林学士来起草。
郭威也知道,旨意到了中书门下,要么会被宰相们封回来,要么中书会重新拟就一份像模像样的诏书发下去。不过从这位皇帝的本心而言,他却是着实有些希望中书那群酸书生这一回毫不犹豫地将诏书原样发下去,他很想看看王峻看到这份只有一句话的封拜诏书时的嘴脸!
生死兄弟,相互猜忌到了这个份上,也实在叫郭威够伤心的了!
昨天的午膳和晚膳,郭威都没有用,晚间坐在德妃董氏的寝宫里,和这个跟随了自己也将近二十年的女人聊天说话整整说了一宿。说的都是当年做大头兵军头时候的事情,那时候的郭威还不曾身居高位,白昼入市当街砍了一个欺行霸市的屠户,那情状在几百年以后一个叫做施耐庵的书生笔下曾经被详细描述过,可惜事情被安到了别的人身上。
董氏则回忆起几年前乾佑之乱时,自己躲过追杀逃出京师时的狼狈和苦楚,这位现今实质上的后宫之主便默默流着泪陪着皇帝坐了整整一宿,最终她再次建议皇帝,如今朝中局面越来越僵,你的岁数也到了不饶人的时候了,俗话说养儿防老,是该将君贵召回汴梁来的时候了……
两人便这么絮絮叨叨闲话,直到今日一大早,内都知来奏请升殿,郭威这才起身,穿戴整齐之后在法驾簇拥下摆驾乾元殿。
身着兖服缓缓登上丹墀御座,三跪九叩大礼完成之后众臣抬起头来看,郭威那青黑色的眼圈令文武百官颇为诧异。
不过佳节大朝,自然是要走程序的,随着黄门唱礼官高唱:“上贺表——”,老迈巍巍的冯道迈着小步走出了班列,代表百官向皇帝恭读贺表。
这是一篇上千字的宏文,辞藻华丽气势非凡,其中生僻字颇多,站在冯道右后方的王峻暗中咂舌,却也亏得这个老匹夫,否则这道贺表让自己来读,只怕有些字都认不全,读起来怕是要闹笑话。
站在班列中的李文革也暗暗吃惊,他自然认出了冯道便是前些日子在汴河黄河交汇处遇到的老头子,只不过没想到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长乐老冯道。
他盯着冯道上上下下打量,却不防坐在御床上的郭威此刻正在打量他。
今日大朝,京师五品以上官员全都到场,光是三品以上紫金服色的重臣便将乾元殿内站得满满当当了,除了中书枢密的宰相、殿前侍卫两军的将领、便是六部尚书九寺卿监十二卫挂名大将军和将军,再有便是一些前朝留下来的元老重臣,比如窦固贞苏逢吉,还有一些便是大周王朝的实权藩镇,比如郭崇李筠,这些人最年轻的也都年逾不惑,李文革一个年轻人身穿紫袍腰配金鱼袋手持象笏站在他们当中,因为自家军中规矩不许留胡须的缘故又没有留胡子,脸上光溜溜的,要多扎眼便有多扎眼,却也难怪郭威看他。
郭威皱着眉头想了又想,实在想不起此人究竟是谁,便轻轻挥手招过了在丹墀左侧站班的黄门,轻轻问了几句什么。
那黄门走下丹墀,走到跨立在下的赵匡胤身旁问了几句,回来低声禀报道:“陛下,那位大人便是新任右骁卫大将军八路军节度使李文革……”
郭威顿时记了起来,李文革进京献马,这件事情虽说不算大,但是因为其一身牵扯着关中防务,因此在朝廷的议事名单上排位却也不甚靠后。郭威笑笑,心想我确是老糊涂了,想不到此子居然如此年轻。
等到冯道好容易将贺表念完,最终那句“臣等谨为陛下贺——”一出口,群臣再次躬身山呼万岁,郭威这才站起身,摆手道:“与卿等同贺……”,至此上元节的庆祝仪式算是圆满完成。
因为昨天的事情闹得,郭威也无心再致辞了,直接摆手吩咐:“赐令公坐,赐诸位功臣宰臣坐……”
随着黄门唱旨,冯道为首,窦苏郭李等功臣和王峻范质李谷王溥四位宰相分左右班依次在大殿两侧落座。
按照次序,此刻皇帝应该再颁旨赐三品以上大臣坐,郭威此番却破了规矩,挥手笑道:“赐右骁卫大将军坐……”
众人顿时再度侧目,许多对李文革不甚熟悉的大臣纷纷左顾右盼,眼睛不住在十二卫班次内寻回来去打量,想看看哪位是右骁卫大将军,如何能够得到皇帝的单独赐坐恩典。
李文革也愣了一下,他一时间竟然没有反应过来,一直发呆到了黄门唱旨完毕赵匡胤走了过来:“大将军,陛下赐座,请随卑职入座!”
李文革这才醒悟,急忙出班谢过皇帝,而后迈步跟在赵匡胤的身后缓缓走过班列,来在李筠下首席位盘膝坐下。
殿中微起波澜,几个大臣甚至不顾君前失仪的忌讳轻咦出声,都没有想到右骁卫大将军竟然是个如此年轻的年轻人。
坐在上首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回过头看了他两眼,微笑道:“原来足下便是新任延州节帅,失礼了!”
李文革和李筠方才在偏殿已经见过面了,只不过没有互通姓名,李文革通过赵匡胤的私下介绍倒也知道了李筠的身份,不过李筠却并不知道他的身份。其实当时李文革心情激荡之下,虽然赵匡胤在旁边为他介绍偏殿内歇息的其他功臣重将,他的注意力却全然都集中在这个介绍的人本身上了。
废话,和“赵匡胤”这三个字相比,李筠算个屁,郭崇算个屁,至于窦固贞苏逢吉,则连个屁都算不上。
尽管此时此刻这四个人是有资格在郭威的大殿上踞席先坐的,而赵匡胤却只能披甲跨立站班,但是在李文革的眼中,如今这大殿之上数十名用紫金皮囊包裹起来的大人物全都加在一起,也没有这个站班的胖子值钱,就连高踞御座之上的那个郭家天子,在这个未来将被以“宋太祖”的名号写进史书的年轻人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
在穿越者李文革的眼睛里,便是这么的厚此薄彼不讲道理。
说起势利眼,李文革这种势利眼也算是世界上最高级的势利眼了。
一想到未来的宋太祖谦卑恭敬地给自己带路站班,李文革的心情——那叫一个爽!!!!!
不过好在他还没有昏了头,急忙作揖道:“璐帅客气了,小子末学后辈,愧不敢当!”
李筠笑着点点头,不再说话。
这时候郭威已经挥手说到了:“赐百官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