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海煮清末> 133、浅辩维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33、浅辩维新(1 / 2)

海煮清末 潘驴邓晓闲 更新时间 2021-08-23

 康有为从床头拿出一个包裹,打开包裹,里面有一扎厚厚的手稿。康有为将手稿取出,双手送给林海。

稿件有些陈旧,有多处修改的痕迹,有的修改痕迹还很新,显然成稿已经很长时间,并且至今一直在完善。这份稿同样有一页简录,将书稿的内容作了归纳,大致可以看出,这份稿件主要分三个部分,分别阐述改革变法的原因,以及经济上,政治上的变法要求。

林海将书稿在谭嗣同面前晃了晃,问道:“谭兄可要看?”

谭嗣同婉拒了,说道:“我早已看过。”

林海一边饮茶,一边翻看书稿,脸色平静,看不出心中喜恶。片刻后,康有为问:“徐先生觉得这些书稿还要得么?”

林海微微点头:“不错,只是有的地方略显激进了。”

“哦?”康有为问:“未知哪些地方激进了?”

林海说:“康先生以为‘西方各国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三十年而强,相信中国只要认真变法,三年可以自立。’这个时间我看短了一点,康先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泱泱中华怎么可能在三年就改头换面?”

康有为笑道:“三年不过是奉劝皇帝改革所用之词语,皇帝喜功,变法成效的时间越短,越能激发他变法的决心。其实我的计划是十年改变中国。”

林海笑道:“康先生这可是欺君之罪啊,我当出首。”

出首就是告状的意思。康有为显然不担心,哈哈大笑:“徐先生不是出卖朋友之人,我康有为这点识人之能还是有的。”

林海心想,你又有什么识人之能?你若有识人之能就不会被袁世凯背叛。

“十年还是太短了。”林海摇头说:“今皇帝失权,处处受太后掣肘,当朝大臣多老朽守旧,不懂世界大势,在变法过程中,这些人将成为很大的阻力。不扫清这些阻力,变法难以成功。”

康有为说:“我维新派当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之精神,国外变法皆以鲜血铺路,我中国人岂能畏惧困难?前方虽有险阻,我等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林海说:“我们可以流血牺牲,皇帝可以吗?把皇帝放在太后和群臣的对立面,改革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康有为说:“徐先生过虑了。皇上若欲变法,可擢用有才干的小臣,给以官职,准许他们上条陈,若有真才实学,予以破格重用,令其办理新政。至于守旧大臣,可保持他们原来的俸禄,使其无失位的恐惧,他们便不会阻挠新政了,怎能说将皇帝置于大臣的对立面?再说在变法过程中,可相机行事,就皇上现在之权,即使不能尽变旧法,而扼要以图,也足以救中国。”

康有为在政治上还很幼稚,将变法中的斗争看得太简单。在这个问题上林海只是点到为止,并无意纠正他的错误思想,两个人没有交情,过激的言论对谈话的氛围没有好处。

“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应该缓行。”林海翻看到书稿中阐述变法内容的一页时,对其中的第一条提出了点评。“目前的各级科举考试取用八股文体,应予以废止,改试策论。说得很好,但朝廷大臣多是写八股入仕的,八股文就是他们的初恋情人,他们不会同意这样的做法,这一条执行起来困难很大啊。”

听了林海的妙喻,谭嗣同笑了起来。

康有为说:“在我的变法构想里,废除八股文,去千年愚民之弊,为维新第一大事。我中国落后,八股文可说是罪魁祸首。士人为了挣得功名,皓首穷经,揣摩圣贤的言行和时文的程墨。到了后来,连经书也不读了,只记数十题之文而已。而且它缺乏实用的价值,**主义严重。仕子学八股文学得方头呆脑,又怎能成为国家栋梁?以八股取士始于明,中国势弱亦始于明。变法当以废止八股为始,中国振兴亦当以废止八股为始。”

林海说:“当今中国,仍在攻读八股的学子数以百万计,如果突然废除八股,这些学子数十年的学问不是白做了?学子必然闹事,社会的稳定和谐必将受到冲击,这会使变法陷入被动,并且授人以柄,这就得不偿失了。康先生,我认为废除八股可行,但应该有更好的方法。”

康有为问:“请问徐先生有什么更好之法?”

林海回答:“可以从变法之日起,保留八股取士,同时增开策论、科学、既能广纳人才,又不会制造矛盾。同时创办学堂,倡新学,开民智。数年以后,再无人学八股时,再彻底废除八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