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一梦千年话汴梁> 第二十三章轮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三章轮船(2 / 2)

一梦千年话汴梁 老山活着 更新时间 2021-09-08

大宋货运主要靠水路,若说汴京是天下的头脑,汴河便是喉管。它斜贯京城,西接黄河,东连淮泗,向南直通长江,天下财货十之五六都由汴河输送至汴京。大宋定都于汴梁,正是为此。汴河上客货船常年不绝,白帆如翼,船桨翔舞,每天输送财货数以亿计。

这时太阳升至正头顶,已到了正午,曾公亮扭头向外望去,见自己的亲随曾林正在和店主攀谈,便问道:“如何?宋兄他们来了吗?”

曾林二十来岁,个子不高,却很精壮,他从小就跟在自己身边,简练干净。虽在说话,曾林眼光还不时望着西边虹桥方向,听到自家公子问话,忙答道:“二公子,仍不见人。要不要小的过去催催?”

曾公亮摆摆手,答道:“无妨,恐怕是有事耽误了,你也坐过来,陪我小酌两杯。”

“好的,小的这就过来陪公子。”

曾林一边答应,一边继续望着,突然咦了一声。却见斜对岸人群中隐约一个熟悉的身影跑这边跑来。仔细一看,认识,正是曾公亮老友宋痒的亲随九喜,他忙道:“二公子,宋公子的随从九喜倒是来了。”

曾公亮正要答言,虹桥那边忽然传来一阵“呜……呜呜”的声音,声音仿佛牛角号冲着耳边吹响,动人心魄。他不由得站起身,探出半截身子向虹桥那边望去,见桥上许多人都趴在桥栏上,全都望着桥下一只客船,纷纷挥臂叫嚷。

再看那只客船很是奇怪,既没有桅杆,又看不到桨撸,只见船后面伸出个烟囱里冒着滚滚浓烟,如果不注意看,还以为这船已经着了火。此时,那客船半截已经驶入桥洞,船上竟然烟雾腾腾,渐渐将船身罩住,只能依稀看到船上有人影晃动。

烟雾中并不见有火苗,再细看,那烟雾也似乎并不是船板着火的烟气,更像是水蒸的雾气,并不是到处在冒烟,只有船尾的艉楼下面气雾蒸腾,整个艉楼像是一只沸水上的大蒸笼。客船继续发出轰隆隆的声音,匀速穿过虹桥底下,离开桥洞时,又呜呜发出两声怪叫,紧接着发出“嗤”的一声,声音很大,船尾突兀地又冒出更大一大股白色蒸气,雾茫茫的把虹桥都笼罩了起来,此刻连桥上的人影都看不清楚了。

前来报讯的九喜刚好赶到了桥上,那气雾迎面飘过,九喜随即闻到了一股石炭味,紧接着眼睛有些酸刺,泪水随即涌出,迷蒙中,只见那船已驶过虹桥,气雾越蒸越多,船上人与物全都隐迹不见。水面上,唯见一大团白雾,滚滚向前。曾公亮远远的看得心惊胆战,忍不住说了声:“这船……这是什么怪物?”

汴河两岸已经挤满了围观的人,好事的人还追着那怪船沿着河岸飞奔。那怪船却是不慢,无桨无橹的,速度竟然不比岸上奔跑的人慢。

曾公亮站在酒楼上看得分明,那怪船的确是在自行航行,水下仿佛有只怪兽在奋力推动。只见那怪船犹如蛮荒怪兽,冒着滚滚的浓烟。尖锐的船头显得格外狰狞。它刺破碧波,分开一条水路奋勇前进。被激起的层层波涛带着银白的浪花掠过船舷,然后在艇尾汇合汹涌的波涛,船后留下一条长长的水带,水带扩大到远处河面上,阳光下泛起层层波光。

最终,这只引起轰动的怪船终于慢了下来。高耸的烟囱里渐渐不再向外冒烟,缓缓停靠在通津水门外的码头上,刚刚停稳就搭好跳板,施平带着简三郎、拴柱和憨牛几人率先走下船来。

已经等候多时的阁门祗候张茂实领着一群内侍迎了上来,不待施平行礼,张茂实便笑道:“来的可是施小郎君,张某等候多时了。”

“新野草民施平,见过将军。”施平赶紧冲来人行礼。

“新野草民?”张茂实似笑非笑的上下打量施平,揶揄道,“平哥儿,几年不见,个子长高了不少,倒是越长越俊俏了。怎的!眼睛长到头顶上了。当真不认识汝家张大哥了?”

“您是……”施平一愣,抬头打量着这位武官,来人约莫三十左右,中等身材,外表敦厚,脸上仿佛永远带着亲切的笑容,让人一见就觉得亲近。可我真的不认识啊!施平只好抱拳实话实说:“张将……张大哥,抱歉!草民的确想不起来了……”

“你小子……这些年怕不是吃了不少苦头吧?”张茂实见施平脸上的困惑不似作伪,叹了口气,“连你家老哥哥都不认识了!某叫张茂实,你小时候一直叫某张大哥,哎……还真想不起来……看来传言属实,你小子真的得了离魂症。罢了,此事以后再说,平哥儿先去驿馆洗漱一下,待会让内侍教你一些入宫礼仪,官家很快就要召见你。”

“啊!官家召见,这么快?”施平有些吃惊,又有些期待。

张茂实说道:“官家听说你要来,很是高兴。平哥儿,你不会连官家都忘了吧?”

“草民以前见过官家?”施平一脸的懵逼。

“嘿,还真是。”张茂实无奈的摇摇头,“你这小子,咋啥都忘了!这到底是作的什么孽哦?”

………………

“张茂实,张茂实…”

来到下榻的驿馆,洗澡的时候,施平一直在琢磨这个名字。突然间,猛地想起来此人是谁。施平上辈子学的是国学,熟悉历史。现在他可知道来接他的张大哥可不是一般人,历史上颇有些争议。倒不是说此人有什么丰功伟绩,而是此人的身世可疑。

张茂实,字济叔,后避神宗讳改名张孜,开封人。其母朱氏生茂实时尚年少,后入宫为悼献太子(赵祯哥哥,九岁亡)乳娘。时茂实尚在襁褓中,宋真宗将茂实交付内侍张景宗,说:“此儿貌厚,你要谨慎养视。”张景宗遂养以为子,取名张茂实。

后世之人之所以对张茂实的身份起疑,是因为他简直就是锦鲤体质加持!襁褓中的他被宋真宗看中成为了养子不说,还被留在宫中为赵祐做小伙伴,这一段《宋史》亦有记载,孜方在襁褓,真宗以付内侍张景宗曰:“此儿貌厚,汝谨视之。“景宗遂养以为子。荫补三班奉职、给事春坊司,转殿直。”

张茂实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宋真宗就评价张孜的相貌长得好,让他的心腹内侍张景宗好好对待。不是梨白非要“杠”,这还在襁褓中的小孩子就能看出“貌厚”?还让自己的心腹“谨视之”,这真的是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了。皇帝已经张口了,张景宗就认了他做养子,自此身上还有了官职,各位嗅到瓜的味道了吗?

《宋史》对于张孜的记载很有意思,点名其为开封人之后,上来便介绍了其母,通篇读下来竟没有他生父、祖上的介绍,硬说有也只是养父张景宗,这在以男人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是有些“蹊跷”的。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中也记载了此事,有些出入,宋真宗觉得张孜长得很有福气,便将他留下来作为赵祐的玩伴,赵祐去世之后便将他赐给张景宗做儿子。这期间对他的母亲也有了记载,朱氏。

朱氏是宫女的身份,和先朝大阉走到了一起,出宫后生了张孜。阉人不能生子,宫中能生孩子的只有皇帝,张孜的身份呼之欲出,却又没什么铁证佐证。献悼太子赵祐出生后朱氏又成为了的乳母又进了宫,张孜因长得有福气也被留在了宫中。

如果太子赵祐没有去世,张孜就是他的乳兄,从小长大的情分张孜自然而然会成为赵祐的心腹,就像曹寅的祖父和康熙的关系是一样的,高官厚禄,富贵一生。

即使最后赵祐去世了,宋真宗依然给了他一个仰仗,便是自己的心腹内侍张景宗,还让其好好对待他,这不得不让人生出疑惑,一个宫人和阉人生的孩子,宋真宗怎么就操了这么多的心?!

当然,这只是后世人的推测,没有任何证据。施平来到这个时代,还是第一次遇到历史上有记载的名人,跟自己的这具身体还有几分渊源。说不激动,那是假的(范仲淹除外,毕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施平心中暗忖,自己名义上的祖父施太医还是挺给力的。朝中有人关照,总比自己举目无亲的好。

收回思绪,施平想起这次突然被朝廷召见的原因,忍不住露出苦笑。没有士大夫这个身份护身,一直是施平的心病。去年施平献药抗疫,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后来又献上良种,也如泥牛入海,来他已经失去了信心,不再做指望。

没想到峰回路转,今年六月份,三司下辖主管农业的部门试种的土豆,亩产竟然达到了近六十石(约七千斤),如此惊人的产量,一下子惊到了新任首辅吕夷简。

李迪总终还是吕夷简扳倒了,他也如愿以偿,当上了首辅。自从吕夷简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相后,这才感觉到自己处处受到掣肘。刘太后性格刚愎,又不明习国政,但朝政非经她批准不可。

吕夷简还是有自己的理想抱负的,作为一个师傅,他也很想留名青史。他一方面要细心处理国家大事,一方面还要小心翼翼地约束太后的放纵和独断专行。

在这种情况下,吕夷简本着公忠报国之心,殚心竭虑地处理万千事务。小事他照顾太后的颜面,大事则寸步不让,有时惹得太后非常恼怒。遇到这种情况,吕夷简总是详细剖白,再三陈述自己的意见,迫使太后接受正确意见。

这一次,土豆获得了大丰收这是一个契机。吕夷简准备利用这件事大做文章,排除异己。削弱刘太后在朝中的势力。施平此时还蒙在鼓里,不知吕夷简正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