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一梦千年话汴梁> 第五十四章孽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四章孽债(2 / 2)

一梦千年话汴梁 老山活着 更新时间 2021-09-08

张子思是第一次乘坐这种小火轮。眼里的小火轮相对于眼下运河上航行的帆桨动力的客船,那就是个庞然大物。给他的感觉就是大而豪华。这条小火轮是仙云山庄造船坊专门为庄主施平打造的出行工具,并不对外营运。所以说这条小轮船是施平在本时空的第一艘私人游艇,也算是圆了他上辈子无法完成的游艇梦。

图纸来自施平的设计,当一行人进入这艘施平仿造后世游艇打造的客船后,张子思发现这船分成两层,第一层就是给乘客居住的客舱,为了降低重心,第一层一半是嵌入甲板下面的。走进客舱,你会发现一条走廊,两边除了一间间舒适的客房,这里还有一间设施齐全的厨房,专门为乘客提供各色各样的吃食。

走廊的尽头是一个旋梯。顺着楼梯往上就进入第二层,第二层属于露天的平台,白色帆布的凉棚下,摆放着一圈沙发和茶几,乘客在这里可以一边品茗饮宴,一边欣赏运河沿途的风景。每当轮船途经大一点的湖泊时,还可以欣赏那碧蓝碧蓝的湖水,欣赏天上飞翔的水鸟,欣赏着湖面上不时蹦出来的黄河大鲤鱼儿……

斯时天色薄暮,太阳西垂,洛河两边堤岸高槐垂柳尽挂余晖,渐渐地,金灿灿的阳光变为了橙黄色,开始变得柔和,妩媚动人。水面波光粼粼,两岸的景色,河面的船只,好似都被涂上了一层金色的油漆,让人勾起绘画的欲望。画卷长长的,有股“数点扁舟向斜阳”的诗意,让人心旷神怡。客船第二层的露台上,施平和张子思相对而酌,谈兴正隆。中间的茶几上摆着一壶酒,一条肥鱼,四五个时令炒菜,虽然谈不上美味佳肴,但也算得上丰盛。

科举不科举,其实施平并没有太放在心上。上辈子的现代社会由于生活压力特别大,很多年轻人为了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一直都在疲于奔命的用时间换金钱。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想过既有钱又有闲的生活。这就像一道无解的数学题,从古至今都是很多人的困扰。什么功名利禄对于一个穿越者来说,还不如眼前的美景,潇洒惬意的日子重要。

自由自在才是施平最向往的生活。这一点倒是与生活在宋代社会中的文人雅士有些共同之处。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前提下,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极为迫切。如果用极富深意的词汇,去形容施平希望的生活状态,他会用“一壶一盏一炉一花,一草一木一叶一画”来概括。

张子思则不同,他把考上进士当做人生的第一个目标。他最崇拜的是叔叔张知白。张知白幼年好学,端拱二年,第一次参加科举,二十岁不到的张知白就登上进士第,而且是一甲前几名,这让他非常的羡慕。张子思已经二十六岁了,参加过前两次科举,可惜两次落第,对天圣五年的秋闱,张子思是又期待又担心,一路行来总是患得患失。

北宋是中国古代科举承前启后的时代,科举制度也是在这个时代完全成熟起来。宋初承五代旧制,科举考试前,“台、阁近臣得荐所知进士之负艺者,号曰公荐”,中举后的进士则“拜知举官子弟弟侄,及目为师门、恩门,并自称门生”,自到建隆三年赵匡胤下诏禁止。但依五代旧制,录取进士之权仍完全掌握在主考官手中,皇帝并不进行干预,每年考取进士后,“知贡举奏合格人姓名而已”,类同后世公务员的备案。

到了开宝五年,主考官录取进士十一人、诸科十七人后,宋太祖“召对讲武殿,始下制放榜”,皇帝开始参与新进士的录取,被称为“新制”。次年三月,宋太祖在召对时,黜落“应对失次”的进士、诸科各一人,又因下第举子投诉主考官不公,宋太祖决定从下第举子三百七十人中选取一百九十五人,以及已被录取的进士九人、诸科二十七人,亲自在讲武殿主持考试,取进士二十六人,诸科一百零一人,共一百二十七人。

宋太祖首次主持的“殿试”,则是具有在主考官已考之后的复试补取性质,新录取者列于原已录取者之后,作为“一榜”,“自兹殿试遂成常式”。开宝八年,宋太祖除任命王祐为“权知贡举”任主考官外,又任命三人为“权同知贡举”任副主考官,以后成为科举制度。主考官进呈以王式为首的进士三十六人,殿试后改以王嗣宗为首,而以王式为第四,首次改变礼部主考官原先排列顺序。唐代进士第一名被称为“状元”,也称“状头”,也为宋代所沿称。

宋太祖在世时虽然重视科举考试,但五代重武轻文的习气未除,进士及第后所担任的官职很低,如开宝八年殿试的状元王嗣宗,初任为秦州司寇参军,其时虽为实职,但属低级文官“选人”最低的初等“幕职州县官”。

太平兴国二年正月举行的科举考试,取进士一百零九人、诸科二百零七人,又录取参加过十五次以上考试而未被录取的进士及诸科一百七十四人,再取考“九经”而不合格的老年举子七人,“特赐‘三传’出身”,共录取五百零七人。考试合格的进士及诸科三百多人“赐及第”,而将从考试不合格中录取的进士及诸科近两百人则“赐出身”,以示两者的区别。

到了宋太宗时代,赵匡义又命将进士及第者“定其优劣为三等”,这是首次将进士分为三等。又提高了进士入仕的寄禄官及差遣职务,“第一等为将作监丞,第二等为大理评事,并通判诸州”,“同出身以下免选,注初等幕职判司簿尉”。实际是将所有进士分为三等,一、二等为进士及第,三等为同进士出身。

雍熙二年,宋太宗又将考试合格的进士、诸科各分为三等,淳化三年,宋太宗采纳陈靖建请,殿试采取“糊名考校”,又分进士为五等,进士分为五等自此始。一、二、三等赐进士及第,四、五等赐进士出身。

宋真宗的景德四年,朝廷正式颁布《考试进士新格》,完全以考试成绩定录取及等级的标准。大中祥符四年又颁布《亲试进士条制》,制定一系列规定,并定出五个等级的标准,后来的科举制度基本上没有脱离这个范畴。

施平上辈子学的是国学,专门研究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史,北宋是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他清楚的记得今年的科举,开始把进士分为六等,第一等五名,第二等称第一甲,第六等为第五甲,进士分甲自此始。后演变为五等,第一等即是第一甲。后又定第一、二甲为“进士及第”,第三甲为“进士出身”,第四、五甲为“同进士出身”,后曾改第五甲为“同学究出身”。

施平之所以参加天圣五年的科举,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刘娥出于笼络天下仕林的目的,这一届进士总共录取了一千四百一十八人,是北宋科举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录取的比例相当的高。施平岂能错过这么好的机会。

而且这些人中,出现了许多的高官,比如王尧臣,韩琦,文彦博,赵概,包拯等等。在大宋一朝是极为罕见的。尤其是,出现了一甲前三名同为宰执的局面,在当时前所未有。施平清楚记得《包拯集》的一百八十七篇文章中,其中五十五篇中明确批判了六十一位本朝人物。这六十一个人物中,只有两位是天圣五年科的同年。除了这两个人外,包拯为官一生,从未批评过任何天圣五年科的同年。这就是包拯为官的技巧和他聪明的官场运作。

包拯尽管是位清官,但是实现清官志向的手段也是比较灵活和世俗的。他尽管也有过犯错被贬的经历的,但是很快就会再度高升,并创下了为官二十六年升迁二十七次的记录,不仅宋代罕见,在中国历史上也很罕见。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一届科举出现的人才多,而且非常的抱团。如果有幸中第,施平有机会获得“同年”的帮助。

此时的施平洋洋得意自以为得计,对未来的仕途充满了信心。正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他这龌龊的小心思,实际是在给自己挖坑。太后刘娥自打施平再次走入视线后,会把她对施平”母亲”曹氏所有的恨意,一股脑的发泄到施平身上。

可以想象,未来施平的人生就像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

(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