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苏联英雄> 第六百零六章 新发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零六章 新发现(2 / 2)

苏联英雄 血蝠 更新时间 2021-09-22

一旁的科金都不用看记录本,张口就能报出来:“车体前方装甲有10毫米厚,炮塔正前方厚度15毫米,要比德军原来的中型坦克前部装甲板厚出不少,相较之下新式四号改进型坦克的车身前部装甲也只有80毫米,炮塔正前方只有57毫米。”</p>

科金走到车体侧面,“这是个怪物,两侧装甲和背面一样厚,都是8毫米,这样的厚度应该能够在正常交战距离抵挡住我们的绝大部分穿甲弹。”</p>

指了指正被移走的那个炮塔:“炮塔还有个宽大的长方形护盾,厚度达到15毫米,和后边10毫米厚的炮塔装甲是正面重叠的,穿甲弹想从正面贯穿它的炮塔几乎是不可能的!”</p>

说着对边上一名技术员说:“让横车把那个炮塔放下来。”</p>

“是,主任。”技术员立刻跑去横车操作室。</p>

“车顶的装甲厚度在5至40毫米之间,我们的目前主要装备强击机的毫米航炮用穿甲弹,要想斜向击穿它的顶装甲非常困难,据我所知,配备МП-6航炮最新式的穿甲燃烧弹在400距离上对装甲板的理论穿透值是5毫米,对付它很困难。”</p>

近点穿透能力会强些,但相对的——大角度下钢板厚度等于更厚了!</p>

科什金正低头仔细查看一道切割缝,听到科金的话说:“那比我们已知的任何其它国家的重型坦克顶部都厚,都赶上四号坦克侧面装甲厚度了。”他作为一名设计师,立刻看出些名堂:这辆坦克的装甲用的是咬合连接形式,结构性能非常好,这些焊缝的质量也很高!看来德国工人的技术一级棒!</p>

他都已经站到坦克车体上头去了,拿出随身的一把小刀,试着刮了刮钢板,得出的结论是它非常坚硬!</p>

科什金的小刀可是很有讲究的,硬度能和三棱刮刀相比。</p>

看到科什金的举动,站着的科金说:“我们已经做了钢材性能测试,合金钢,说实话比我们基洛夫工厂出的装甲钢板还要更加坚韧些!”对于这点科金不用自欺欺人,科什金的心理也清楚——哈尔科夫的钢板同基洛夫工厂生产出来的属于半斤对八两,说不上粗制滥造,但绝没德国装甲钢的质量优良。</p>

科什金研究了一会德国坦克的车体,脑子里不停地在考虑自己的T4如何才能摧毁这个钢铁怪物!</p>

“难!技术上处于劣势!至少防护上没得比。”</p>

抬头看到那个炮塔给放了下来,摆在车体后边粗大枕木垫起的台子上,工人们取下了上头粗大的钢缆。</p>

炮塔上那门具有长长炮管的坦克炮非常显眼,“显然是是德军88毫米高射炮的衍生型号,那些高射炮给我们的坦克造成的麻烦已经够多的。”</p>

德国88毫米高射炮使用穿甲弹平射,就是对于“斯大林型”和早期的KB都是非常危险的,更不用说T4!还好,那些高射炮自己没长腿也没长盔甲,跑不过坦克、挡不住炮弹。</p>

这里有一个理论上的问题:炮弹出膛速度越高穿甲能力越强,其他数据似乎不影响穿甲能力。而实际上在实战中,其他的数据、比如炮弹的直径与装甲厚度的差值也决定了穿甲能力——差值越高、穿甲能力越强!</p>

如果穿甲弹的直径超过装甲厚度,在一定距离内装甲一定是可以被击穿的!德军的88毫米穿甲弹在实战中一旦击中T4,就是在非常远的距离,炮弹直径和装甲之间的差值导致T4大倾角的装甲也挡不住遮阳的炮击!</p>

“备弹9发,我们发现的大约一半是高爆弹,还有一半是钝头穿甲弹。”科金说,“走,我们去靶场。前几天我们就已经做了各种炮击实验。”</p>

到靶场需要乘车,不远。车里科金说:“那辆还能开动的我们做了各项机动性测试,公路能跑时速8公里,越野时速在10至0之间。行动机构压力过大,很容易出故障,我们就已经修了几次。油耗超大,一次加满油公路跑140公里就没有了。”</p>

“那对我们的部队是个好消息。”</p>

“是呀,好消息,不过不能老指望对手出问题……”</p>

几分钟后就来到一片空旷的靶场,车队在一辆虎式边上停下。科什金一下车看到远处几百米外还有一辆虎式,估计是作为靶子给打得千疮百孔了!</p>

不过科金没先去看那个靶子的意思,而是爬上这辆还能开动的虎式车体前部——炮塔两边的“万字”已经用油漆涂掉了,换成了两枚大大的红五星。</p>

“米哈伊尔-伊里奇同志,我们斗了也有不少年了吧。”科金站在坦克上对着下边的科什金说:他喜欢高高在上的感觉,不过这回倒并不是有意的。</p>

</p>

这下科什金有点不明白了,科金为什么会在这里说这样的话?连附近的同志也有点想不明白——作为苏联坦克工业中最有名气的两名设计师,这明争暗斗多年是众人皆知的秘密,不过没人会摊开了说而已。</p>

“是的,约瑟夫-雅科夫列维奇,对于这点我不否认。”</p>

既然摊开了说,那科什金也没必要对这个委员会里的上司遮遮掩掩的:两人间的斗争多年以来都可以用充满硝烟味来形容!</p>

“米哈伊尔-伊里奇,今天我不是和你来做斗争的,作为一名让我可以说佩服的坦克设计师,我这里有个问题需要你一同来解决。”</p>

科金的话让人更不明白了。</p>

“你也上来,我在这里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对争斗的事,科金突然又不说了,伸出手把老对手也拉上了坦克。</p>

“在这,你有什么想法?”</p>

科金在边上一脸神秘的微笑,而科什金顺着他指的地方看过去,眉头都皱到了一块,不过就一会功夫,他抬起了头。</p>

科什金伸出手,“约瑟夫-雅科夫列维奇,这是为我们这么些年来的较劲做个了结,今天我不得不承认,你是位高尚的同志!”</p>

话说得非常郑重:刚才他观察了那个地方一会后,明白了科金为什么会说那几句不着边际的话:新生事物的诞生有时候是非常偶然的,有时候偶然的发现能改变很多!</p>

如果科金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发现他可以自己藏着研究,基洛夫工厂的技术力量足够了——但科金这次没有那样做,而是同科什金分享自己的发现,显然将国家利益放在了最高位置,而不是自己的荣誉和业界里的地位。</p>

偶然发现,就像榴弹发射器的发明:从技术而言早就能够造出来,但就是一直以来没人想到!</p>

对于坦克专家而言,小小的发现也许就能变成一场技术革命!</p>

来列宁格勒之前,科什金就被告知那种缴获的德国重型坦克有56吨重,装甲超厚!不用说,那样的重量会有超强的防护力,但估计也会让行动装置不堪重负,这机动性或许跑得快,但耗油量一定惊人,行程有限。</p>

防护、机动性、火力三项就像个互相永不停歇较劲的三胞胎,设计师想设计出一种好坦克,这三项就是第一道坎!</p>

平衡还是突出,这是需要斤斤计较、再三思考和决定的。对手火力越来越强,这是坦克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想生存,那就要有可靠的防护。</p>

一直以来,为了增加坦克的防御能力,设计师们是不断通过增加装甲厚度解决问题——后来出现了倾斜装甲,用几何的方式相对增加装甲厚度,T4那优秀的防弹外形就是倾斜装甲在坦克工业中的一个巨大成功!</p>

科什金设计的T4综合性能可以说是目前全世界坦克中最好的:想赢得战争,那就去指挥铺天盖地的T4吧!它不是用来进行坦克之间一对一的决斗的,而是为战争而生!但T4也面临着面对德军大口径反坦克火力防御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将来苏联坦克工业如何走向,面对德军88毫米反坦克炮的威胁,难道不断增加装甲厚度去解决?!</p>

将来呢?等对手的坦克炮口径越来越大,那装甲板设计得越来越厚吗?</p>

所有坦克设计师都明白那会是个死胡同,按照这个思路下去坦克重量会出现几何数字的增长,直到根本跑不动!</p>

如果单是老路线的甲弹之争——穿甲弹对钢板,这个死胡同的出现还会稍微晚些,至少不是一下子无计可施。</p>

但破甲弹的出现,导致实战中T4根本挡不住使用聚能破甲战斗部的火箭弹的攻击,连“斯大林型”有时候也不行——红军坦克部队装备的聚能破甲弹从理论上能击穿自己所有的坦克前装甲!</p>

近三倍的破甲厚度,而一直沉溺于改进破甲弹性能的那些工程师认为,倍于口径只是破甲弹设计的初创阶段,距离其技术顶点还远得很!等到聚能破甲弹的工艺趋于成熟,破甲弹高温金属射流至少能击穿8倍于炮弹口径的均质装甲板!</p>

105毫米的破甲弹在将来某一天能击穿800毫米厚的钢装甲?!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那能挡住这样攻击的坦克的装甲该要有多厚才行?!破甲弹的工艺成熟有可能让“甲弹之争”出现一边倒的局面,设计师们也会对此一筹莫展!</p>

用几何的方式计算,要具有坦克前部相当于厚度800毫米钢装甲的坦克会有多重?估计没什么发动机能让它跑起来!</p>

科金的发现似乎为将来解决那个死结出现了一线曙光——这辆坦克炮盾上有一个被火箭弹击穿的痕迹,但后边的炮塔本身装甲上只留下了小小的烧灼痕迹!</p>

“间隙!是间隙!”科什金已经抓住了脑子里的那一丝灵感:空间间隙打乱了金属流的连贯性,让它对于后边的主装甲无能为力!</p>

“约瑟夫-雅科夫列维奇,如果有一种坦克的装甲就像个大馅饼,装甲板分成几层,外边的薄些,后边的厚一些,这破甲弹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p>

科金一脸“你也明白”的表情,说:“不仅仅是对破甲弹,对穿甲弹也有类似的效果。我们已经做了几次试验,把一层0毫米厚的钢板竖在前边,后边隔开一段距离安放了一块50毫米厚度钢板,测试结果是防弹效果远远大于一层80毫米装甲板。”</p>

“当然,这中间的空间不能太大,我们不是气球设计师。”</p>

这下听懂的众人都笑了:这空隙当然是越大越好,但太大了不是坦克成员没地方挤,就是坦克外形越来越大——这得取个最合理的中间值。</p>

科什金还有点灵感:“空隙引起金属射流的不稳定,对于穿甲弹也是相同道理,弹丸在击穿第一层钢板后,运动轨迹已经不稳定,只要角度发生变化就会减弱其穿甲能力。如果我们在两层装甲中间加点什么东西,那会出现什么效果?”</p>

科金这几天都被自己的新发现套在思维的框框里,除了要拿出虎式坦克的性能参数、给部队以应对的战术之外,计算、计算;试验、再试验都围绕着装甲之间空隙的大小、两层装甲采取何种最坚固完善的固定方式在进行。</p>

现在科什金的话就像给他打开了一扇窗!</p>

“米哈伊尔-伊里奇,我记得普伦雅科夫元帅在一次克里姆林宫聚餐时提到过,陶瓷有时比钢铁还有用。”</p>

科什金连忙问:“你说说?”</p>

“分散冲击力。那次布琼尼元帅前边的一个盘子掉到了地板上碎了,普伦雅科夫元帅拿起一片碎瓷片说陶瓷很硬、看似很脆,但如果工艺合理,薄薄的陶瓷片都能挡住子弹。”</p>

“布琼尼元帅不信,普伦雅科夫元帅就说到了冲击力分散的概念。”</p>

“冲击力分散,如果在空隙中间加入某种陶瓷,当然要最能分散冲击力的陶瓷,效果有可能比任何金属材料都要好!”</p>

科金没说那次布琼尼元帅喝醉了,差点把餐桌当作他的跑马场:碎的盘子也不是一个,而是一堆!</p>

“这说明我们的思维不需要沉溺于某个固定的思维,老和钢铁打交道,谁能想到陶瓷有分散冲击力的能力呢?”科什金说到了自己的局限性。</p>

“不过,约瑟夫-雅科夫列维奇,这项技术哈尔科夫还用不着,T4这会无法使用间隙装甲的构思,不然我们就是惹大麻烦了。”科什金说话的时候敲了敲坦克炮塔,“就像它,技术高,不过法西斯能造多少?”</p>

都是专家中的专家,不说科金,科什金刚才在车间里那一会功夫,就发现这种虎式坦克制造工艺极端优良、复杂,这生产成本和工时绝对少不了!</p>

这钢材都是最好的合金钢,德国制造高质量装甲合金钢需要的有色金属就有限,工艺复杂了,这产量就上不去!(事实就是如此,虎式坦克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它非常高的生产成本和大量工时!对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了 494辆的美国M4谢尔曼式坦克和50000 辆的苏联T-4系列坦克,虎式坦克就155辆的产量,虎王更是只有500辆的生产总量。德国的设计在时间、原材料和费用都是非常昂贵的,就是同自己的三号和四号比较也是一样:虎式坦克的成本相当于四号号坦克的两倍,三号突击炮的四倍!)</p>

要是科什金和科金两人都把坦克防护的设计思维转到新发现的“间隙装甲”上,而红军坦克也那样造,这产量就会是个噩梦!</p>

T4靠的是简单、可靠、管用加数量优势,而不是高技术,“T4技术还是不能追求高指标,不过你倒是可以花点时间在新式装甲上。”</p>

科金主管着重型坦克设计,高技术都用在他这了。</p>

听到科什金的话,科金也是摇摇头:“任务太紧了,上头不断有增加生产指标的命令下来。斯大林型的制造数量一直就是上不去,没法和哈尔科夫相比,不过自行突击炮倒是有新动作,我们已经完成100毫米反坦克炮和你设计的T4车体的结合,生产线也已经高速运转。</p>

我们做了实验,用海军炮改进而来的100毫米反坦克炮使用钝头穿甲弹对虎式坦克有不错的毁伤能力,如果使用钨合金弹芯高速穿甲弹效果更好。”</p>

105毫米坦克炮生产能力上不去,它太精密了,科金只能选择次一等的100毫米坦克炮。</p>

“走,去看看那个靶子。”</p>

这次是步行,走了几百米,那辆虎式坦克千疮百孔:不过这百孔有点水分,基本都在两侧和坦克后部,炮塔正前方和前部车体上被穿甲弹击中后留下的凹坑是不少,但击穿的弹孔不多。</p>

“我们老式的用76.毫米F-4型坦克炮的T-4使用钝头穿甲弹,在任何距离上都不可能击穿虎式的前装甲,100米至00米只能击穿处它的侧面装甲。但如果使用高速钨合金弹芯穿甲弹,可以在中距离,大约600至700米内击穿其侧面,对于车体正面,高速穿甲弹要靠近至00米之内才有百分之五十的击穿概率。</p>

T4-85的85毫米坦克炮使用钝头穿甲弹最近能在800米击穿虎式坦克的车体正面,要有百分之五十的概率那还得近些。对于炮塔正面,最佳的情况下也要靠近至500米以内,不过零距离也无法击穿它的防盾。”</p>

虎式的那个防盾大得可以,也就是说85毫米穿甲弹命中它的炮塔正面无效!</p>

“如果使用新式高速穿甲弹,85毫米坦克炮可以最近在100米距离上击穿它的首上装甲,在600米击穿炮盾装甲,但对后边的炮塔主装甲就无能为力了。”</p>

听到科金的话,科什金文:“它的坦克炮对T4-85的摧毁距离是多少?”</p>

“至少两公里!”</p>

真是个坏消息!当做靶子的T4空壳就在不远的地方呆着呢!(未完待续)</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